《王府井一号》是嘉德艺术中心的地理坐标,也是联结艺术爱好者的播客频道。
近年来,走进美术馆与博物馆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周末看展”成为都市人的新日常仪式。在这个信息流动加速的时代,展览不再只是悬挂作品的白盒子,它成为观众解码历史、碰撞观点、重构自我与当下对话的场域,塑造着城市、社区与艺术之间的精神论坛。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X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尤洋老师,与我们共同探讨——看展,我们究竟在看什么? 从一场展览的“观看史”切入,我们回溯展览的演变轨迹,从古希腊神庙的狂欢派对,到当下全球兴起的“看展热”,在展览边界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艺术机构如何在学术研究、市场运作与公共性之间寻求平衡?
关于“王府井一号”
是嘉德艺术中心的地理坐标,也是联结艺术爱好者的播客频道。这里有你所好奇的关于艺术的一切话题。
本期嘉宾
尤洋:X美术馆馆长,策展人
互动惊喜
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您对于本期话题的思考,您有怎样不一样的看展经历呢?我们将抽取幸运听众送出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门票。
内容导航
02:47艺术精英与普世的“双重性”
04:54从静态呈现到动态的共创
在当今的后工业时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们的需求已不再是固定的节点,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过去,参观美术馆可能只是为了获取一段艺术史知识,而如今,观众在获取信息后,会进一步转化、再生产,使其成为新的内容。艺术、展览与美术馆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只是静态的展示,而是与观众共同构建动态的体验。展览的意义已超越了单纯的结果导向,而成为一个持续互动的过程。
07:30打卡式看展:文化觉醒还是流量营销?
关键不在于是否吸引流量,而在于流量之后留下了什么。
展览自诞生以来就兼具娱乐性和传播性,无论是17世纪的画展、教堂艺术,还是今天的网红展,展览始终在通过空间设计和感官体验吸引观众,激发共鸣,并依赖口碑传播,增强其影响力,这一逻辑从未改变。
10:28谁在定义展览?历史回响
17:30展览的“观看史”古希腊缪斯神庙的狂欢如何孕育现代美术馆的基因
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位于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447年至前438年,是雅典黄金时代的象征,帕特农神庙是古典希腊时期的代表。这座神庙供奉的是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展现了古希腊建筑的卓越成就。帕特农神庙不仅是宗教祭祀中心,同时也是政治权力和城邦文化的象征。虽然历史上曾遭遇战争和破坏,但其遗迹至今仍是西方建筑美学和民主精神的重要象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
缪斯神庙最早源自古希腊,“缪斯”对应的是掌管艺术、科学和文学的九位文艺女神。这一概念在公元前三世纪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最著名的缪斯神庙即亚历山大学宫,其核心部分是亚历山大图书馆。这个机构不仅收藏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还吸引了来自希腊化世界的学者、科学家、哲学家前来研究,被视为当时的知识中心。与传统宗教神庙不同,缪斯神庙更多体现的是学术、文化与知识的崇拜,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现代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前身,奠定了后世学术机构的基础。
石渠阁,始建于西汉,公元前2世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藏书机构之一,位于长安未央宫内。它最初由汉宣帝设立,主要用于收藏重要的典籍、官方文书,并成为学者们整理、校勘经典的场所。因其地位崇高,石渠阁的书籍被认为是国家正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8:40博物馆公共性空间,谁在定义艺术的边界?
水晶宫是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标志性展馆,由建筑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以玻璃与钢铁结构闻名,被视为工业革命技术成就的象征。展会结束后,水晶宫被迁至伦敦西德纳姆,继续作为展览和文化活动中心,并试图通过售票获利,直至1936年因大火焚毁。其模块化预制设计、透明采光理念对现代建筑和展览空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奠定了世界博览会作为全球文化与科技交流平台的基础。
中国最早的大型博览会是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由清政府主办,旨在借鉴西方世界博览会模式,展示当时中国的经济、工艺与文化成果,同时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博览会中还特别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美术馆”命名的展馆,虽然其性质更接近于包括传统美术与工艺美术品的展销场所,但它标志着“美术馆”概念在中国的正式出现。
34:50美术馆与城市的共生
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示空间之一。其大规模的艺术装置项目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展览之一便是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于2003年创作的《天气计划》。在这个项目中,埃利亚松利用巨大的单色灯光装置模拟了一轮虚幻的太阳,暖黄色的光线充满整个大厅,并通过雾气和反射镜营造出沉浸式的氛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超现实的日落之中。这件作品不仅打破了传统展览的观看方式,还鼓励观众通过身体体验与空间互动,许多参观者甚至席地而坐,沉浸在这片光影之中。
40:10未来展览的可能性
45:25摆脱标签,激发个体思考与表达
在当代社会,人往往被简化为扁平的标签,这是社会分工带来的结果,同时也是商品化逻辑的体现。算法通过精准匹配,使人不断重复自身的社会角色,最终走向异化。而艺术空间的价值,恰恰在于打破这种单一化的框架,让人在被标准化、标签化的日常中重新获得立体的存在感——成为哲学意义上的“大写的人”。在这样的前提下,美术馆不仅是展示艺术的场所,更是激发个体思考与表达的平台。观众可以在这里畅想,不必被动接受策展人的视角,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展览,甚至批判展览。他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见解,探讨策展逻辑是否合理,甚至构想如果自己策划展览,会如何呈现不同的叙事方式。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正是艺术空间赋予公众最有意义的功能。
48:56回应当下,策展人的“叛逆实验”
57:44当美术馆成为城市精神地标,展览如何重构我们的文化感知?
过去我们常说“世界是一个村”,甚至有人发明世界语,强调全球一体化。但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追问自身的文化身份。尽管我们都吃麦当劳,但它也在不断本土化,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文化的适应性与地域差异。今天无论从艺术创作还是从这个观看艺术这种双向的角度,前提是我们需要了解自身文化的根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播客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张爽
后期剪辑:魏康宁
音乐制作:system[Σ]
🔥 小火炉播客
让播客被更多人看见🎉
让更多播客主赚到钱🎉
访问了解更多:https://xiaohuolufm.com